精选徐志摩诗欣赏(徐志摩诗选108句)

徐志摩的诗歌赏析

1、徐志摩诗歌欣赏

(1)、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2)、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3)、总而言之,《再别康桥》是一首别有韵味的别离诗,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别”字贯穿整首诗,不落俗套,别有风味,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但却营造出荡气回肠的意境。透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那份特殊感情,在他心中康桥是唯美的,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故土,尽管是彻底和康桥告别,但他的心却和康桥同在,紧紧相连,诠释了徐志摩“诗化人生”。

(4)、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5)、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6)、独自行走独自唱歌独自逛街独自看着一整个世界狂欢。

(7)、在剑桥学习中,徐志摩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并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影响。

(8)、先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衍生出了许多的美感。

(9)、《海韵》即有些“悲惨的趣剧”的味道。徐志摩对人生似乎有些冷漠了,因为他竟拿“海韵”这样有诗意的题目来写一个悲剧,多少带有一点嘲讽味,他似乎想嘲讽那些追求海韵而又不知大海的危险性的人。在这里,他对大海的不负责任已经无可奈何了,但他毕竟已经提出了大海的危险,而别人却还在那里以生命眷恋大海,这在他看来是可悲的。徐志摩也许想说,你要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吗?可是大风大浪是不负责任的。诗人对诗中的女郎的行为,是惋惜、哀叹、否定呢,还是歌颂赞扬、肯定?

(10)、在这首《秋月》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清澈的溪水在宁静的月色下缓缓流过碧绿的山头,透澈而高远的天空与溪水交织秋日散发出澄澈的色彩,宁静的山林之中莺啼燕啭似离那凡间尘世十分遥远。

(11)、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12)、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董小玉《中外诗歌名篇赏析》:“在无人的黄昏,抑或晨鸣的树下,带着宁静与灵性,走进徐志摩,走进《雪花的快乐》,你会在幽雅跃动的文字中体味到别样的执着与美丽。”

(13)、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14)、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两格。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

(15)、诗歌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比喻恰当贴切,旋律优美,结构精巧,句段整齐,富有音乐美和建筑美;语言清新、含蓄,感情细腻、丰富,风格轻柔、明朗。整首诗给人一种幽静典雅又纯情的美,让人感到清雅健康,积极乐观。

(16)、《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诗歌风格的代表,透过贯穿全诗的“别”字,能够感受到诗人心中那份含着淡淡忧愁、淡淡忧伤的离情别绪,借助柔和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呈现出哀而不伤的基调,表达诗人内心那份依依不舍之情。

(17)、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18)、赏析:这首散文诗玩诶诠释了什么叫思念,什么叫“爱情”,徐志摩诗歌风流才子,性情中人,看的细腻,写的透彻,只有经历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充沛的感情写出来。他作为百花是的先行者,这首作品的假期哦和意境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难免有一些乏味,但是你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还是很有感觉的,这首《好久不见》就是这般,引人深思。

(19)、现代作家夏墨《情丝·现代诗中的美丽与哀愁》:“徐志摩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20)、这首诗写于1924年12月,发表于1925年1月《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那时的徐志摩是一个“有单纯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他热烈地追求“爱”“自由”与“美”。

2、徐志摩诗欣赏

(1)、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3)、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4)、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5)、《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6)、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充满生机的"金柳""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7)、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8)、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9)、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10)、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1)、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2)、诗中,诗人将自己比作一朵飞向爱情、理想的雪花,色调欢快、明朗,感性真挚、含蓄,充满争取个性解放的积极向上的情绪。

(13)、《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14)、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15)、说来说去,徐志摩对《海韵》中女郎的态度,实际上是有些困惑的、迷惘的、矛盾的。他既在惋惜,又在歌颂;既在感叹,又在赞美;既在否定,又在肯定,但从整个诗的基调和氛围看,偏重于困惑中的惋惜,迷惘中的哀叹,矛盾中的否定。说到底,《海韵》是中国布尔乔亚的一支浪漫曲,是浪漫主义弄潮儿的一曲悲歌。

(16)、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同时将平常熟悉的意象穿插于整首诗歌中并将诗歌的两个主人公融入到意境中,仿佛一部戏剧片,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17)、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18)、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与厉麟似、钱学森也有亲戚关系。

(19)、[1]罗文红.《再别康桥》语言审美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0.

(20)、“别”有风味的别离诗—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赏析

3、徐志摩诗选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面对群山,诗人生出了与苏轼游赤壁时同样的感慨!

(3)、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

(4)、他的一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一生的感情。他的感情道路上曲折坎坷,若是他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人,便是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无需讶异,毕竟没有谁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一丝污点。就这样,手指点过一行行秀隽的文字,将灵魂送进诗篇之中,体味那份清新的浪漫。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7)、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d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

(8)、第四节描写了雪花到达理想境地后的欢快心情。在那清幽的花园,雪花等来了要等的对象,她身上散发着朱砂梅那般淡雅的清香。雪花果敢地向她飞去,紧紧粘贴在她的衣襟上,并消融在她的心胸里。

(9)、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简单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读者需要有宽容的气度。《康桥》便是《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诗人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的。只有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锐利刺破之时,《风》才最后敞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无限留恋和惆怅。

(10)、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11)、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12)、通过诗歌的全文不难读出所描述出的两个情景,语言生动,形式完美,情节波浪起伏,给人以无穷的想像空间。诗歌前后两节相互对应,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从表面上去看是一首爱情诗歌,仔细去品读,却更加有味,给人越读越有味的感觉,蕴涵了深层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不乏一篇经典名作。

(13)、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

(14)、摒弃了人世间的一切喧嚣,忘记了尘世间的一切烦恼,与爱情或理想紧紧相拥,直到融为一体,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

(15)、如果简单地说是赞颂,那显然是不对的,《海韵》分明浸透着悲剧的基调和哀叹的氛围。但如果简单地说是惋惜和否定,断言诗人对少女的勇敢地对理想的追求持否定的态度,那就把《海韵》理解成为讽刺诗了,显然也是不对的。少女的形象就是早些时候的徐志摩自己,是怀着浪漫理想的徐志摩。这一段很有诗意的生涯,他自然是留恋的。

(16)、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17)、《偶然》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6年5月创作的一首诗词。此诗主要是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诗人于其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也透露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此诗并非只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它更是一首对人生的感叹曲,充满情趣哲理。全诗两段十行,上下节格律对称,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18)、徐志摩,现代新月派诗人。在如今,他的名字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坛一位知名学诗人的名字,而是一个符号,一个时代文明的符号。

(19)、他那本性的纯真似乎总不容他去追究人家的罪恶。”

(20)、咀嚼着彻骨的阴凉,银色的缠绵的诗情,如同水面的星磷,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

4、徐志摩 诗

(1)、《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

(2)、这是徐志摩非常清新的一首小诗,诗中没有复杂的感情纠葛,没有晦涩难懂的意向,有的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份宁静,一份自由。

(3)、1915年,他毕业于杭州一中,之后就读多所大学,比如,上海沪江大学,1918年,去美国学习银行学,随后,又去英国留学,还成为剑桥大学的特别生,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4)、近代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纪念徐志摩》:“《偶然》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5)、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6)、一直到现在提到徐志摩我们还是禁不住地会想起他的诗。

(7)、诗人采用两两对的事物将其矛盾化,可谓匠心独运的写作手法将其动静结合。偶然的相遇或不再来临,但我们是否应该懂得更加珍惜美好的时光,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无不表现和谐之美。随着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感悟也会随着逐渐加深,因为人总是在不断认识实践中前进的。

(8)、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9)、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0)、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d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11)、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他的歌喉,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最后变得暗哑、干涩。即使早期一些诗,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虽然那么轻柔,那么飘逸,但仔细体味,也无不让人感伤。写于1926年的《偶然》,也是一样,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但时代的苦难,也同样曲曲折折地映射在一个真纯诗人的心灵深处。

(12)、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偶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13)、在诗第一节中,运用三个“轻轻地”,道出了自己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对母校的依依不舍,把那份浓浓的情丝换成了“西天的云彩”。在二到六节中,主要写诗人在康河力泛舟寻梦的情境,而在六节中,诗人有营造处出一种全新的意境,并借助叠句,把全诗推向了高潮,而整首诗就犹如那康河水,波澜起伏。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借助三个“悄悄地”,首尾照应,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最好的呈现。借用胡适的话来说,‘单纯信仰’便是徐志摩人生观的最好述说,是他一生的追求。

(14)、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15)、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

(16)、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17)、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18)、《雪花的快乐》的韵律比较和谐,富于音乐美,如诗人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三个“飞扬”就不乏轻快的韵律。其次,《雪花的快乐》也富于绘画美,不仅那“清幽的住处”、恬静的“花园”等构建出了一幅幽雅秀丽的`画面,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亦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在用词上,《雪花的快乐》也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性,如最后三节中的“她”可以象征诗人的“心上人”,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追求。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显示了他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19)、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创办于2015年11月16日,诗社以“为草根诗人发声”为使命,以弘扬“诗歌精神”为宗旨,即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现已出版诗友合著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诗友们笔耕不辍,诗社砥砺前行,不断推陈出新,推荐优秀诗作,出品优质诗集,朗诵优秀作品,以多种形式推荐诗人作品,让更多人读优秀作品,体味诗歌文化,我们正在行进中!

(20)、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5、徐志摩诗词鉴赏

(1)、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2)、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3)、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现代诗歌》:“此诗最能体现徐志摩潇洒、飘逸、自由的个性与风格。”

(4)、1928年,徐志摩写了这首诗《再别康桥》,诗中提到的康桥就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是他一生中重大的转折点,“康桥情结”贯穿于他一生所有的诗文,《再别康桥》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是在作者第三次造访康桥之后所创作的。

(5)、[4]李世兵.爱的极致———梦变———《再别康桥》教学反思[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06.·86·鸭绿江年期

(6)、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但无疑都是美好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远,这就使得他的多数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共鸣属文学理论的范畴,是文学接受的最高阶段,是作者、作品与读者一种心灵的契合,从而体现作品的力度,使人的人格实现提升,而徐的诗的意境就拥有这种强大的力量。他的诗歌不单单是所谓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而更多的是渗进了一种强烈的抒情,其有很强的抒情感染力,读后韵味无穷。

(7)、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8)、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情景交融。

(9)、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10)、《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11)、注: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12)、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13)、《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离诗,一反别离诗喧闹是该其显著特征。在整首诗中,徐志摩并没有用一句话直接表达自己对康桥那份特殊的感情,对那份精神故土的念念不舍。甚至运用“轻轻的、悄悄的”这些词语去描绘临行的脚步,似乎怕自己的脚步声惊扰了康桥—那独特的风景,搅扰了康桥那份别样的寂静,总是点着脚尖,悄悄离去。描写别离的诗很多,要么热烈话别,要么执手叮咛,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助置酒饯行,来述说别离之痛。而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这些话语来表达离别之苦,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道出“别”风味,对康桥的特殊感情。

(14)、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剌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跟着我来,我的恋爱!人间已经掉落在我们的后背,——看呀,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白茫茫的大海,白茫茫的大海,无边的自由,我与你与恋爱!

(15)、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想见新旧的鬼,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眼珠放着光。

(16)、仰望星空,天空还是原来的天空,但是因为我们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握,在充满挫折中总是遇到或多或少的偶然,既然是偶然,但我们必须得意识到最终的结果,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不管是天空的一片云还是黑夜的海上,在不伤害对方的同时还要奉劝自己,在奉劝对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方向,何不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忘掉呢,毕竟彼此的交会也留下过光亮。

(17)、尽管诗人在故地重游康桥之后,决定和那份精神故土告别,但它却永远地留在了诗人的心尖。按照常理来说,诗人在告别康桥的时候,也是在和伦敦这座城市告别,其中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在诗人笔下的《再别康桥》中,并没有出现这些景象,而是定格了一些自然意象,比如,金柳、青草、笙箫,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有韵味的康桥晚景图,绚丽而梦幻。透过这些常见的自然意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康桥多少的爱与思念,情与眷念。

(18)、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19)、《雪花的快乐》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那雪花在半空中“翩翩”的“潇洒”,“娟娟的飞舞”,直奔向“清幽的住处”,会见“花园”里的“她”,直到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诗人以“雪花”自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那潇洒飞扬的雪花为意象,“她”是诗人想象中的情人,更是升华了的神圣的爱情,巧妙地传达了诗人执着追求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他是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十分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着,是诗人自明和自觉的结果。实际上,诗人是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的清白、坚守理想的高贵。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着。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的曙光找寻,正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20)、《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我拉着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

(1)、[3]原黎.徐志摩的剑桥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2)、有人认为《海韵》的主题是优雅的恫吓。如果-定要说恫吓或警告,那也仅仅是对轻信者的警告,对彷徨者的警告,对本身还没有足够力量而又试图作弄潮儿的理想主义者的警告。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里引申出正面的积极的意义:《海韵》在客观上提醒人们,不要太浪漫,太不切实际,不要轻信,不要只看到生活中浪漫的、理想主义的一面,不能不看到生活中无情的和危险的一面,不能不看到现实力量的对比,而只凭热情与任性去行动。

(3)、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4)、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5)、剑桥也是诗中描述的康桥,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是有很多关于诗人的美好回忆,结交了很多朋友。诗人对剑桥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在故地重游的时候,他没有见到那些相识的朋友,只剩下熟悉的、安静的康桥在等待着他。为了告别这熟悉的精神故土,诗人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诗。

(6)、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7)、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8)、有的研究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了无痕迹”,“把什么都看得很淡,都看成无足轻重,无可无不可,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都化作轻烟”。这样的结论,不能说全错,但也不能说全对,因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偶然》这首诗的表层信息的领会上的。而一首诗永久的魅力却来自它的深层信息,《偶然》的深层信息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是飘逸的也是轻淡的。——它是诗人充溢着灵气的灵魂在瞬间弹出的心音,单纯的音符中回荡着悠长,典雅的美感中起伏着骚动,飘逸的情调中蕴藏着深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页底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